徵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是台中大雅稅務規劃最佳稅務後盾
台中潭子會計及薪資委外, 台中豐原人力資本, 台中稅務爭議預防與解決
最實用的時間管理貼:為什么我們不能堅持? 文/秋葉 很多大學生來信給我訴說一樣苦惱: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底。 特別郁悶的是有同學說:我發現自己以前做一件事還能堅持到最后,現在大學了就不能堅持下去,有什么好辦法解決嗎? 要堅持做一件事情,其實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時刻,能總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難的。 為什么這位大學生覺得自己原來能堅持而現在不能堅持,我想他說的以前應該指高中階段吧。我給他的答案是想想你原來為什么容易堅持? 我猜測我的回答對他沒有幫助,因為很少人能從過去的經歷中學到經驗。除非他懂得把看起來非常簡單的事情拆解成一件件相互獨立的細節并加以審慎的思考。下面的文字就談談我的分析,我希望除了分析堅持以外,也讓你們看到一種思考問題的模式。 1、我們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節奏感 高中階段我們都比較容易堅持做一件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我們每天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自習,按時睡覺。 在一個有規律的生活里,人是容易有相對固定的受控時間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標。到了大學階段,課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開始多了很多可能性,這意味著你的生活變得豐富的同時,你獲得各種自由的同時你開始失去你過去養成的節奏感。你開始慢慢更容易變成被不同的事情推動去行動的人,而不是堅持在固定的時間干一點什么的人。 這種被碎片化事情推動的現象,不僅僅是在大學,一直到了職場,都會越來越嚴重。我的第一個建議是:要養成堅持的習慣,你最好要讓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時間去做固定的事情的習慣。 我為什么總是建議大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每天堅持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寫日記,練字,鍛煉,一切你喜歡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哪怕就15分鐘,進行宗教的禱告都好。這些小事情會慢慢形成你新的時間錨點,有了這些時間錨點,你才能在不同的環境里慢慢養成你生活中的新節奏感。有了時間節奏感的人,才能逐漸掌控自己的時間,開始為自己的目標取得進展。 有很多朋友問我每天堅持回答大學生的問題累不累?我的答案是不累。如果沒有意外中斷的話,我每天大概是晚上10點到12點間才進行回復工作,雖然我要回復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集中快速回復,不需要我隨時響應,而且我在固定的時間響應工作,也使我的工作保持在我能承受的節奏內,我的工作壓力依然受控。 要是我養成隨時看后台信息,隨時看消息回應的習慣,這樣會讓我陷入碎片化響應的模式中,嗯,這不正是很多人刷微博的狀態嗎?這種模式會讓你的興趣和精力無法有效集中到一個主題上,進而導致你所有的事情都隨注意力轉移,而不是隨意志力堅持。 大家要明白,對自己時間無法掌控的人更容易覺得累,而不是對自己時間有掌控的人,我們只是更有產出。按你的工作狀態和方法做到這些產出是很累,但在我看來,我不過是在玩游戲而已。 2、我們沒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 再觀察高中和大學的不同,很大一個原因在于高中的同學往往都是類似的行為模式,而大學里的同學各自興趣不同,也許你想上自習的時候,你的好基友邀請來一盤“擼啊擼(LOL)”,這個時候你的事情重要還是朋友之間的響應重要? 這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你和怎樣的人交往越多,你就越可能變成怎樣的人。 在高中,因為有各種制度和外力約束,大家都被集體化成一種行為模式,往往能為某個特定的目標長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趕激勵,很多人覺得自己在高中學習過程中很有充實感,和這個環境是分不開的。 我上班以后和我很多從小玩到大的老鄉關系越來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個城市的朋友關系很好。我發現一個特點,我們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個生活節奏的人。 比如我的紅顏知己“蕭秋水”,我們就成為一種互相激勵的關系。我的進步是她努力的理由,她的靈感是我工作的推進,我們彼此成為對方的激勵,最好的同伴教育。順便說一句她也有微信公眾賬號,想關注的自己可以去搜。 3、我們沒有選擇一個更適合目標的環境 在大學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樣目標的同伴,這也導致你很難一個人特立獨行下去,畢竟人是群體性動物,很難擺脫從眾的自然基因行為模式。 在一些211、985高校,為什么大家大學上自習的氛圍依然濃厚?因為這里最大的行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國,或者加入優質精英社團。一旦你進入這樣的學校,你很容易被這樣的氛圍同化,也就變成這樣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學不求上進,我也不太擔心你不會堅持,因為班主任,家長,班委會,學校構成了一張網,為你設計好了每天的行為模式。中國的高中不如看做是一種學習集中營模式更為恰當,它的升學率成功是以犧牲人的個性,人的自由意志為代價的。 但這種模式在短期內能讓你在某個點上快速突破,脫穎而出,所以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到了大學,無論是班主任還是輔導員,又或者是班委會和學校,對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沒有人天天監督你上自習,甚至是上課! 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人才會發現沒有外力約束,他很難建立對自己的行為控制能力。 不僅僅是大學,即便是在職場,我也是比較反對在家辦公這種模式。真正辦過公司的人都知道,讓新員工在家辦公而不是集中到辦公室管理,不但不會產生工作效率,往往還可能毀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因為他會養成很糟糕的工作習慣。 絕大部分人離開環境的約束就一無所成。想享受自由的生活前提是你自己為自己選擇了某種有控制的生活。 這是像我這樣經過十幾年修煉的人才能勉強做到的功力。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么考研時那么多人會去報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環境,二也需要上課的環境。沒有這個環境,他們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 4、我們根本就丟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標 還有一位同學留言說:我是一名大一學生,從去年開始到現在我做了很多打算,計劃,但是我幾乎沒怎么實行過,現在上課我沒啥興趣,要不看小說,要不睡覺,要不寧愿發呆,但過后我又特后悔,特糾結,我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在這里,我過得混沌,看不到啥希望,一味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甚至我有不想念書的念頭,我很煩,特煩,可是我到底該咋辦?我想改變這種現狀,但我要怎么做?! 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即便能夠堅持,但是前提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堅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標。 高中階段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考大學,而且被同伴和環境驅動去努力。到了大學,就業一時半會還很遠,考研也得三年后,經過十二年艱苦求學的日子,人都想為自己放松一下,大學又不缺乏這種放松的方式。但正在這種放松的環境中,我們想不起自己的奮斗目標了。這是第一個問題:沒有目標了。 高中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上大學,上好大學。其實大學倒是有一個現實的目標叫就業,就好業。 為了上好大學高中發展了一套以拿分為導向的應試教育體系,雖然這套體系影響人的思維開放性,但是就是能拿分,所以在高中這套課程體系所有的人都認同,它能幫你拿分。 但在大學里課程體系設置往往和讓你看不到和就業這個目標的關系,它的實用性和社會現實脫節的確很嚴重,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業需求之間的進展,只是感覺到自己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沒有辦法衡量你現在離目標的距離是否更近,你就會慢慢忘記你的目標。甚至慢慢用還在學習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標,其實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學生就應該主動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業單位,了解他們的就業崗位,了解這些崗位對人的素質要求,主動在大一就明確自我成長的目標和實現的手段,并找到恰當的手段衡量自己的進展。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好的教學體系應該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國,你是選擇抱怨國家呢還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讓自己離目標更近 有的大學生倒是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難堅持。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難,都有老師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學,一切似乎都沒有人給你答案,或者給你太多的答案。到底哪種是你想要的?這真很難講。 所以很多同學在走向目標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堅持的方向是否是對的,因為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不是最佳的,在這種畏手畏腳的猶豫中,如果沒有太多的進展,也就慢慢放棄了堅持。 6、我們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還有一些同學看到了進展,但是也沒有最終堅持下去。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關。心理學家說習慣推遲滿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推遲滿足感這個概念可能有的同學并不清楚,這里我分享一個摘抄來的故事,也許對你有啟發。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里,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態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愿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盡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治療,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于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才使治療出現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著問,“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里,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松。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劃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通常從五歲開始),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在幼兒園里,有的游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一個五歲的男孩多些耐心,暫且讓同伴先玩游戲,而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樂趣,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方休。對于六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們的實踐更可以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應該形成一種習慣或常態。 7、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但人為目標奮斗得到一點點進展的時候,往往會獎賞自己放縱一下下,這樣就很容易讓自己脫離正確的軌道。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取得了一點點進展的話,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繼續加油,因為目標還沒有實現呢! 好吧,總結一下,為什么我們不能堅持? 1、我們沒有形成固定的時間節奏感 2、我們沒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勵 3、我們沒有選擇一個更適合目標的環境 4、我們根本就丟失了自己真正想做的目標 5、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讓自己離目標更近 6、我們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惡勞的成分 7、我們會因為一點點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標 我不知道你是哪種原因造成的不能堅持,也許還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過高中和大學的對比,讓我們看到很多細節的不同,這些不同的細節恰恰影響了你現在的行為,你如果要改變,也只能針對每個細節,一點點去想辦法完善。 我還是想說:每天堅持做一件小事,會改變你的性格。我建議你們不妨從按時吃早飯開始,如果你想知道為什么按時吃早飯會帶來意志力的提高?可以看看《自控力》這本書。 時間管理:我們為什么會浪費時間呢? 做好時間管理,做好自己 時間管理原則40條分頁:123
李花村 文/李家同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桃源行》 孩子送來的時候,看上去還不太嚴重,可是當時我就感到有些不妙,根據我在竹東榮民醫院服務三十多年的經驗,這孩子可能得了川崎癥,這種病只有小孩子會得,相當危險。 我告訴孩子父母,孩子必須住院,他們有點困惑,因為小孩子看上去精神還蠻好的,甚至不時做些胡鬧的舉動,不過他們很合作,一切聽我的安排。 我一方面請護理人員作了很多必要的檢查,一方面將其他幾位對川崎癥有經驗的醫生都找來了。我們看了實驗室送來的報告,發現孩子果真得了川崎癥,而且是高度危險的一種,可能活不過今晚了。 到了晚上十點鐘,距離孩子住院只有五個小時,孩子的情況急轉直下,到了十點半,孩子竟然昏迷不醒了,我只好將實情告訴了孩子的父母。他們第一次聽到川崎癥,當我婉轉地告訴他們,孩子可能過不了今天晚上以后,孩子的媽媽立刻昏了過去,孩子的爸爸丟開了他,慌作一團地去救孩子的媽媽,全家陷入一片愁云慘霧之中。也難怪,這個小孩好可愛,一副聰明相,只有六歲,是這對年輕夫婦惟一的孩子。 孩子的祖父也來了,已經七十五歲,身體健朗得很,他是全家最鎮靜的一位,不時安慰兒子和媳婦。他告訴我,孩子和他幾乎相依為命,因為兒子兒媳都要上班,孩子和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很長。 孩子的祖父一再地說:"我已經七十五歲,我可以走了,偏偏身體好好的,孩子這么小,為什么不能多活幾年?"我行醫已經快四十年了,以目前情況來看,我相信孩子存活的機會非常小,可是我仍安排他住進加護病房,孩子臉上罩上了氧氣面罩,靜靜地躺著。我忽然跪下來做了一個非常誠懇的祈禱,我向上蒼說,我愿意走,希望上蒼將孩子留下來。理由很簡單,我已六十五歲,這一輩子活得豐富而舒適,我已對人世沒什么眷戀,可是孩子只有六歲,讓他活下去,好好地享受人生吧! 孩子的情況居然穩定了下來,但也沒有改善,清晨六時,接替我的王醫生來了,他看我一臉的倦容,勸我趕快回家睡覺。 我發動車子以后,忽然想到鄉下去透透氣,于是沿著路向五指山開去,這條路風景奇佳,清晨更美。忽然我看到了一個通往李花村的牌子,這條路我已經走過了幾十次,從來不知道有叫李花村的地方,可是不久我又看到往李花村去的牌子,大概二十分鐘以后,我發現一條向右轉的路,李花村到了。到李花村不能開車進去,只有一條可以步行或騎腳踏車的便道。 走了十分鐘,李花村的全景在我面前一覽無遺,李花村是一個山谷,山谷里漫山遍野地種滿李花,現在正是二月,白色的李花像白云一般地將整個山谷蓋了起來。 可是,李花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卻不是白色的李花,而是李花村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台灣的鄉下:這里看不到一輛汽車,除了走路以外,只有騎腳踏車;我也注意到那些農舍里冒出的炊煙,顯然大家都用柴火燒早飯;更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家雜貨店,一大清早,雜貨店就開門了,有人在買油,他帶了一只瓶子,店主用漏斗從一只大桶里倒油給他,另一位客人要買兩塊豆腐乳,他帶了一只碗來,店主從一只缸里小心翼翼地揀了兩塊豆腐乳,放在他的碗里面。 我在街上漫無目的地亂逛,有一位中年人看到了我,他說,"張醫生早",我問他怎么知道我是張醫生,他指指我身上的名牌,我這才想起我沒脫下醫生的白大褂。 中年人說:"張醫生,看起來你似乎一晚上都沒睡覺,要不要到我家去休息一下?"我累得不得了,就答應了。中年人的家也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的台灣鄉下房子,他的媽媽問我要不要吃早飯,我當然答應,老太太在燒柴的爐子上熱了一鍋稀飯,煎了一只荷包蛋,還給了我一個熱饅頭,配上花生米和醬瓜,我吃得好舒服。 吃完早餐以后,我躺在竹床上睡著了,醒來,發現已經十二點,溫暖的陽光使我眼睛有點睜不開,看到李花村如此安詳、如此淳樸,我實在很想留下來,可是又想起那得了川崎癥的孩子。我看到一部電話,就問那位又在廚房里忙的老太太可不可以借用他們的電話打到竹東去,因為我關心竹東榮民醫院的一位病人。老太太告訴我這部電話只能通到李花村,打不出去的,她說如果我記掛竹東的病人,就必須回去看。我謝謝老太太,請她轉告她的兒子,我要回去看我的病人了。沿著進來的路走出李花村,開車回到竹東榮民醫院,令我感到無限快樂的是,孩子活過來了,不但脫離了險境,而且三天以后,孩子就出院了。這真是奇跡。 我呢?我一直想再回李花村看看,可是卻再也找不到李花村了。我一共試了五次,每次都看不到通往李花村的牌子,那條向右轉的路也不見了,在公路的右邊,只看到山和樹林。我根本不敢和任何人談起我的經驗,大家一定會認為我老糊涂了,竹東山里哪有一個開滿了李花的地方? 這是半年前的事。這之后有天晚上我值班,急診室送來了一個小孩子,他爸爸騎摩托車載他,車子緊急剎車時,孩子飛了出去,頭碰到地,因為沒有戴安全帽,其結果可想而知,他被送進醫院的時候,連耳朵里都在不斷地流出血來。我們立刻將他送入手術室,打開他的頭蓋骨,發現他腦袋里已經充血,我們不但要吸掉腦袋里的血,還要取出腦袋里折斷的骨頭,如果他能活下去,我們得為他裝一塊不銹鋼的人工骨頭。 手術完,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危險,能恢復的機會幾乎小到零,可是我知道我如何才能救孩子的命,我跪下來向上蒼祈禱:"只要小孩子活下去,我可以走。"我是真心的,不是亂開支票。如果孩子活了,我知道我該到哪里去。 清晨五點,一位護士興奮地把我叫進加護病房,那個小孩子睜大眼睛,要喝楊桃汁。他也認得他的父母,他的爸爸抱著他大哭了起來,孩子有些不耐煩,用手推開爸爸,原來他手腳都能動了。 我們在早上八點,將孩子移出加護病房,孩子的爸爸拼命地謝我,他說他再也不敢騎摩托車載孩子了,又一再稱贊我醫術高明。 我當然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我醫術再高明,也救不了這孩子的。 等到一切安置妥當以后,我回到了辦公室,寫了一封信給院長,還有一封信給我的助理,將我的一件羽絨衣送給他,拜托他好好照顧窗口白色的非洲槿,同時勸他早日安定下來,找位賢妻良母型的女孩子結婚。 我上了車,向五指山開去,我知道,這次我一定會找到李花村。 果真,通往李花村的牌子出現了。我將車子停好以后,輕快地走進了李花村,那位中年人又出現了,他說,"張醫生,歡迎你回來,這一次,你要留下來了吧?"我點點頭,這一次,我不會離開李花村了。 附記: 《聯合報》竹苗版的新聞報道,竹東榮民醫院的張醫生去世了,張醫生在竹東醫院行醫三十年,他的忽然去世,令大家傷感不已,因為張醫生生前喜愛小朋友,常常陪病童玩耍,每年圣誕節,他一定會扮圣誕老人來取悅醫院的病童;張醫生年輕時曾愛上一位女友,她因車禍去世,張醫生因而終生未婚。由于他沒有子女,他將遺產送給竹東世光療養院,世光療養院專門照顧智障的孩子,張醫生生前也常抽空去那里做義工。 令大家不解的是張醫生去世的方式,他的車子被人發現停在去五指山的公路旁邊,整個車子朝右,引擎關掉了,鑰匙也被拔出,放在張醫生的右手口袋,坐椅傾斜下去,張醫生就如此安詳地在車內去世,醫生認為他死于心臟病突發,可是張醫生卻從來沒有心臟病。 在張醫生死亡的前一天晚上,他奇跡似的救活了一位因車禍而腦充血的小男孩,當這個小男孩父親一再感激他的時候,張醫生卻一再地宣稱這不是他的功勞。 張醫生的車子向右停,顯示他似乎想向右邊走去,可是公路右邊是一片濃密而深遠的樹林,連一條能步行的小徑都沒有,張醫生究竟想到哪里去呢?這是一個謎。可是從他死去的安詳面容來看,張醫生死亡的時候,似乎有著無限的滿足。 畢淑敏:提醒幸福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龍應台:目送分頁:123
人類臨終前最后悔的25件事 有什么事情,會讓你到臨終前后悔不已? 如果早點意識到,也許可以換個活法、換種人生。 日本一位年輕的臨終關懷護士大津秀一在親眼目睹、親耳聽到1000例患者的臨終遺憾后,寫下了《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其中,“沒有注意身體健康”、“沒能談一場永存記憶的戀愛”、“沒有留下自己生存過的證據”等,都成為了人們的“人生至悔”。 活著的我們又該如何擁有一個不留遺憾的人生呢? 今天,我為大家一一解讀,希望這25件事不要變成你的遺憾。 第一個遺憾: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津秀一說:“人們臨終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這一輩子啊,太短了。” 有人削尖腦袋往上爬,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自甘平庸,也有人孜孜以求。 人生有很多活法,千萬別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不要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想談戀愛,現在就行動吧;想學點什么,現在就開始吧。人生就像個旅行團,你已經加入了,不走完全程,豈不可惜? 第二個遺憾:沒有實現夢想。 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沒有實現。“真正的后悔,其實不是因為沒有實現夢想,多半是責怪自己沒能盡100%的力量實現夢想。” 堅持夢想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一個沒有期限的夢想只是個夢,給夢想加一個“截止日期”,把它變成現實的目標,才更容易實現。 第三個遺憾: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輩子不做錯事,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不肯殺生的佛家弟子,也難以避免走在路上踩死一只螞蟻。 為了生存而做的無損原則的“壞事”是可以被原諒的,與其背著負罪感生活,不如放下包袱往前看。 第四個遺憾:被感情左右度過一生。 現實生活中,感性的人總是嘲笑理性的人“活的太嚴肅”。其實,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又能如何?笑過、哭過、發泄過,生活也不會因此改變。 也許真要等臨終一刻才能明白,每天為之煩惱、痛苦、傷心、氣憤、達到忍耐極限的事,是多么可笑和不值一提。 第五個遺憾: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 或是冷漠,或是怕吃虧,讓很多人不敢做個善良人。 其實,善良的人很少后悔,他們活得坦然、心安,那是善良給予他們的美好回報。去幫助那些需要你的人,“被人需要”的感覺遠比“索取”好得多。 第六個遺憾:過于相信自己。 我們都有過這樣自大自負甚至唯我獨尊的時刻,認為自己不后悔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這樣雖然看起來很積極,但卻顯得盲目。總有一些事,別人比你想的細致周到,多聽一句、多想一秒,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第七個遺憾:沒有妥善安置財產。 現在因為財產引發的家庭糾紛越來越多。其實,作為老人,一定要把處置財產當做一件重要的事,在世時就規劃好。如果子女多,分配一定要公平,不要因為錢物,傷了孩子們間的感情。 第八個遺憾:沒有考慮過身后事。 這一點和處置財產很相似。一個人活著,會留下很多印記。周圍的人和事,都會因為你的離開而變化。 提早規劃一下,不但可以讓自己更坦然接受生老病死,也能提醒自己好好享受人生。別等走不動路、聽不懂話的時候,才發現還有很多事情沒做。 第九個遺憾:沒有回故鄉。 每人心里都有一個地方被埋在最深處,卻一生不忘——這就是故鄉。很多人會念叨,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往往等來等去,最后回家的只是一個骨灰盒。 有生之年,盡量每年都回家看看,聽聽鄉音、吃點美食。這個在地理上讓你無法割舍的地方,也是你靈魂的一個居所。 第十個遺憾:沒有享受過美食。 你是否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因為工作忙每頓飯都隨便打發,或是為了健康每天只吃所謂的“營養”食物?吃飯,不僅為了飽腹,它還滿足我們很多心理需求。 品嘗美食,也是一種很好的心靈治療。還有就是,別放棄任何一個和家人吃飯的機會,總有一天,這個飯桌上的人會慢慢消失。 第十一個遺憾: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 在這個逐利的社會,工作、金錢、權勢成為成功的金標準,很多人到老才后悔,那么好的青春,怎么都獻給工作了呢? 看看大自然的樣子,感受季節的變化,聆聽藝術的召喚,這些事情不會讓你變富有,卻會讓你的人生有意義。 第十二個遺憾:沒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 積攢了很多旅行計劃卻沒有成行,因為孩子太小、錢太少、休假太少或是工作離不開?很多人都覺得,旅行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只有生病的人才懂得,旅行也是一種奢侈品。 第十三個遺憾:沒有和想見的人見面。 可能是你小學時最喜歡的老師,可能是你的初戀,誰的生命都不能永恒,尤其是那些比你年長的人,哪怕身在異地,也可以專門拜訪一下。 我們應該抱著“一期一會”的觀念生活。這是日本茶道的用語,“一期”就是一生,“一會”就是一次相會,說的是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不能重復,所以每一次的相會都變成了僅有的一次。 第十四個遺憾:沒能談一場永存記憶的戀愛。 愛,也是人存活世間的證明。我們經常看到,在一起的人未必不相愛,相愛的人卻被迫分開,這是人生無常,也怪很多人自己沒有努力。 愛應該是一種忠誠和無私的付出,一種勇敢而無畏的表達,這是我們作為人的權利,千萬不能只當兒戲。 第十五個遺憾:一輩子都沒有結婚。 很多人年輕時覺得婚姻可有可無,一個人更自在。年紀大了卻開始后悔,沒有一個可以相互扶持的人。 雖然好姻緣可遇不可求,但是也得自己努力,碰到合適的人千萬不要猶豫。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最合適”的人,“比較合適”的人也不會等你一輩子。 第十六個遺憾:沒有生育孩子。 現在很多人覺得,“我自己都還是孩子,怎么養孩子呢?”其實,為人父母,不僅是為了傳承血脈,也是一種“活過的證據”。想想到了老年時兒孫滿堂的歡樂,年輕時養育子女受的苦又算什么呢? 第十七個遺憾:沒有看到孩子結婚。 有些子女認為“不結婚”是自己的私事,和父母沒有關系。相反,很多老人生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自己兒女結婚。 婚姻確實是私事,但有時候,不結婚卻是件“自私”的事。不妨也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努力了卻他們的遺憾吧。 第十八個遺憾:沒有注意身體健康。 年輕時,身體是可以最肆意揮霍的資本,熬夜、喝酒、抽煙……健康是這樣一個東西,你擁有它的時候往往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失去它的時候才發現,它是那么的重要。 從現在開始,努力改掉一些壞習慣,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健康生活。 第十九個遺憾:沒有戒煙。 很多癌癥和慢性病都和吸煙有關,不少患者直到查出肺癌,才開始悔過沒及早戒煙。 很多人抱著僥幸的心理吸煙,覺得倒霉事不會落到自己頭上。克制欲望需要勇氣和付出,但你的付出會以“健康”這種方式再返還給你。 第二十個遺憾: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意愿。 我們怕得罪人,怕給別人添麻煩,在意別人怎么看自己,這樣在無形中漠視了自己的真實意愿。其實,無論什么時候,都該說出你真實的想法。只要愿意溝通,你會發現,事情比你想得簡單得多。 第二十一個遺憾:沒有認清活著的意義。 活著,絕不僅僅是壽命的一個數字,而是你活的質量。大津秀一碰到過一個癌癥晚期的病人,他把生命僅剩的三個月,分成了許多個周期,每個周期做一件想做的事情。 哪怕只剩一天,都用來過最好的生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第二十二個遺憾:沒有留下自己生存過的證據。 很多人覺得,留下房子、財產就是生存的證據,其實不對。既然在這個世界上走過,總該有些精神食糧留給后人。不管是工作、研究、學業上的成就,還是寫給親人、朋友的信,都是這樣的“證據”。 第二十三個遺憾:沒有看透生死。 看透生死不代表輕視生命,而是以一種更理性的姿態活著。中國人往往忌諱談論死亡,其實,死亡只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歸途。不用忌諱,更不用懼怕。 第二十四個遺憾:沒有信仰。 雖然很多人沒有信仰一樣活得很好,但是有信仰的人,會更透徹懂得人生的意義。尤其在面對困苦、無助的時候,信仰更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治愈力量。 第二十五個遺憾:沒有對深愛的人說“謝謝”。 很多時候,我們在外彬彬有禮,對親密的人說話卻毫無顧忌。用好語言是人際交往的一門大學問,哪怕是親近的人,也不必靦腆,要常說“謝謝”、“對不起”和“我愛你”,這是為感情保溫的最好辦法。(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沒有早點知道? 小青說事兒:人在臨終前都后悔些什么 10年后你會后悔的10件事,我已經后悔了9件分頁:123
ACC711CEV55CE
留言列表